當網路取代電視、報紙,成為最多人使用的媒體;當公民自行上網產製新聞,打破專職記者的專利;當大數據分析崛起,探測出實體採訪看不到的隱情;當圖表、動畫、遊戲與圖文、影音融合,演化出嶄新的敘事文體……新聞實務和理論出現天翻地覆的巨變。輔大新聞傳播系教師群決定大破大立,全盤改造課程,經過幾年的歸零思考、重建架構、逐課討論、增刪重組,終於在2022年推出全新課程體系,幫助學生面對巨變、開創未來。
輔大新聞傳播系創立於1997年,前身是1971年創辦的大眾傳播系;五十多年來,輔大新聞教育因應媒體變遷,不斷翻新課程、調整教學,先後培育出馮小龍、李豔秋、沈春華、莊開文、吳小莉、文大培、胡一虎、黃哲斌、李偵禎、房業涵等新聞人才,姚開陽、姚文智、劉在武、於蓓華、蔣志薇、黃瀞瑩等跨領域人才。然而,近幾年的媒體巨變正全面衝擊新聞專業,教師群意識到個別或局部調整,不足以應變轉型,因此痛下決心,全盤改造,推出立足網路時代的全套全新課程。
輔大新聞傳播系主任陳順孝說,課程改造目標是「培養未來需要的新聞人才」,「未來需要的新聞人才,是在博雅知識基礎上去思辨、實作、創造、服務,要能用動人的故事探討公眾切身議題,協助解決問題、滿足需求」;在這個目標下,系上教師密切研討,將課程分成跨域基礎、專業核心、進階專題三層次,希望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先建立跨領域基礎知識,再學習新聞專業核心能力,然後藉由進階專題來統整知能、實際運用。

跨域基礎課程
跨域基礎課程,包含社會人文、媒體傳播、科技數據,語言語藝。社會人文領域,規劃「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經濟學」、「文化人類學」五選二課程,新聞系副教授林鴻亦指出,這是培養學生觀察社會、獨立思考的關鍵知識;媒體傳播領域,由「媒體概論」入門、然後認識「社群傳播」和「新聞事業開創史」;科技數據領域,透過「大數據與傳播統計」、「新媒體內容技術與設計」奠定技能基礎;語言語藝領域,傳授「語文傳播原理」,並開設全英文課程供選修。
專業核心課程
專業核心課程,聚焦選題企劃、採訪查證、寫作敘事、編輯策展。選題企劃,以「新聞理論與實踐」引介全球新聞報導趨勢、「社會議題分析」運用社會人文知識來分析新聞議題;採訪查證,藉由「實地採訪」和「事實查證」,培訓採集可信資訊的能力;寫作敘事,從「數位敘事」入門,然後學習文字的「紀實書寫」、影像的「基礎攝影」「新聞攝影」「報導攝影」、影音的「影音製作基礎」「影音新聞」「影音新聞專題」、聲音的「廣播節目製作」以及「資訊圖表」,全方位鍛鍊多媒體敘事技能;編輯策展,涵蓋平面媒體的「圖文編輯」、網路平台的「數位內容策展」,增進篩選、編寫、分享內容的能力。
陳順孝強調:「選出有意義的題目,採到可信的資料,寫成精準、生動的文章,編出公眾易懂又有共鳴的專題,不僅是新聞報導的核心能力,也是傳播研究、跨領域工作都需要的知能」;新聞系畢業生,不只在媒體領域實踐專業,也有人進入調查局調訪查案,進入銀行做授信查證,進入科技業、法律界、學術界轉譯艱深知識,進入公部門、企業界、非營利組織協助社會溝通;輔大鼓勵學生跨領域發展,「新聞傳播是所有知識的十字路口,掌握選、採、寫、編核心能力,不只能夠做好新聞工作,也能做好其他領域工作」。
進階專題課程
進階專題課程,著重統整實作,三階段指導學生整合先前所學進行實際應用:首先,大二下學期和大三上學期進入教學實驗媒體實習,在《生命力新聞》將社會創新行動做成圖文影音多媒體報導,在《新莊報導》將社區新聞同時編成報刊和網站;接著,大三升大四暑假進入新聞機構實習,在現役記者指導下編採新聞;然後,大四上學期著手畢業專題,在「新聞報導專題」、「傳播研究專題」、「媒體研發專題」三者中擇一進行。三階段統整實作帶領學生不斷複習、精進、反思先前所學,並釐清未來發展方向。
未來發展方向,系上規劃三條路徑,一是傳播研究,包括「大眾傳播理論」、「傳播研究方法」、「傳播政治經濟學」、「語藝理論」,培訓學術研究專長;二是新聞產製,包括「資訊視覺化」、「民意調查」、「運動與媒體」、「醫療與媒體」、「媒體策略性傳播與環境永續」,強化實戰能力,例如助理教授賴盈如開設的「資訊視覺化」就引進公視製作人、g0v工程師、RE:LAB設計師一起授課,指導學生做出符合實務界專業標準的數位專題;三是跨域發展,包括「國際關係與傳播」、「媒體行銷與廣告策略」、「出版經營學」、「企劃案寫作」,開啟更多發展可能。
陳順孝表示,在全球視野、博雅知識基礎上,增進學生思辨議題、實作採寫、創造未來、服務社會的能力,是輔大新聞傳播系一貫的教育理念,2022年啟動的全新課程體系,延續這樣的理念,並且結合最新的理論、科技、方法,「聚焦新聞核心、貫通跨界知能」,希望能繼往開來,幫助學生增能賦權、實現自我、服務社會、開創志業,成為未來需要的新聞人才。
全新課表詳見這裡:https://bit.ly/3E15FQ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