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蔡昀彤報導】世界日報執行副總編輯丁威,職涯經驗橫跨多個領域,二〇〇四年,輔大新聞傳播學系畢業後,從電視台起步,接著到平面媒體蘋果日報、經濟日報累積財經專業;再到公部門經濟部,操盤媒體事務與新媒體平台政策溝通;還曾轉戰產業界華新麗華、中華航空,企劃品牌策略與產品行銷。二〇二三年年初,更迎來全新挑戰,外派至美國擔任世界日報洛杉磯分社執行副總編。豐富的經驗中,丁威將媒體實務累積的財經專業帶入產業界;也將新聞媒體快速、準確的判斷力,應用於公部門的危急處理,所有經驗相輔相成,造就丁威精彩的跨域人生。
讀報養成新聞興趣 大學充實生活成職涯啟蒙
「我自己對於新事物接受度是高的,而且我樂於解決問題,所以我的職涯都跨很大,因為對我來講任何事情我都不會排斥。」樂於接受新事物的丁威,從小就常透過報紙吸取新知,尤其在自己最愛的體育和娛樂領域,丁威更是每天讀報接收最新資訊。這樣的習慣,也影響了他的大學選填。當時,丁威沒有特別熱愛特定科系,只覺得天天讀報,新聞似乎蠻有趣的,因此所有志願都填了新聞相關科系,就此進入輔大新聞傳播學系就讀。
進入輔大新聞系,丁威開啟充實的大學生活。課業部分,特別喜愛實作相關課程,從平面攝影、影音拍攝,再到新聞寫作都讓他收穫豐富,「學校提供一個很好的平台,輔大新聞的知識多元性是夠的,它給了一個很好的起步,讓我對業界實務工作有一個概念、框架。」實務課程帶領丁威更深入認識新聞產業,而談到投入職場後,受用最大、甚至左右職涯選擇的,莫過於人文社會基礎課程——「經濟學」。
「我大學最好的成績是經濟學,我最強的就是這個,我記得我的分數應該是98分,我的新聞課程的分數反而沒有這麼好。」丁威笑著說道。經濟學課程,不僅讓丁威初次認識財經、產業知識,他也就此學出興趣,這也成為他職涯生涯中,長時間待在財經媒體的一大主因。
除了從大學課程,獲得職涯啟蒙外,丁威的課外生活也多彩豐富,「上課、打工、 打球、吃飯喝酒,這四個重點大概就是我大學的生活。」在校園中,丁威積極參與系上活動,經常與學長一同打系籃練球外,更曾擔任全台大眾傳播相關科系籃競賽大傳盃的主辦人。大二開始,丁威也利用課餘時間到校外打工,從事的工作種類同樣多元,從餐廳、咖啡廳,甚至是打掃宿舍廁所都曾做過。大三後,丁威則到中天電視台工讀,於片庫協助影像借閱與儲存管理。

丁威非常珍惜,且認真看待各種工讀機會,從不同的工作中學習各領域專業。如在中天期間,丁威除了把握機會認識電視新聞的製作與播出流程,也從旁觀察記者採訪和編輯台的稿件編排方式等。當時每天都騎著機車,在學校和電視台間到處跑,即便橫跨大台北東、西兩側也不嫌累,就是希望能更貼近業界實務,「中天是上小夜班,上到凌晨一點,那學校在新莊,然後我租屋處在新店,所以我每天從新店騎到新莊,然後騎到內湖,再騎車回新店,到家都凌晨兩點多了。」
初入媒體圈受震撼教育 發憤苦練增進自我
有了大學時期中天電視的工讀經驗,丁威出社會的工作首選就是電視台。畢業退伍後,在學長的介紹下,進入年代電視台主跑社會線,但沒想到卻是一連串惡夢的開端,「我一開始不是很順遂,我表現不好,所以當時社會組的長官,不太喜歡我,他甚至說從來沒帶過像我這麼笨的人。」長官的疾言厲色,加上業界實務與在校所學仍有落差,不論在採訪、寫稿,或是配音等環節,丁威都深感自己落後其他同事。
跑了沒多久的社會新聞後,丁威更因為表現不佳,被長官轉調內勤,從社會組調至地方組,留在公司接收資訊撰稿。這也讓丁威大受打擊,期間還一度想轉行從事房仲。不過,丁威沒被打倒,他仍拿出不服輸、不畏懼挑戰的精神,想辦法提升自我能力。「那個時候被丟到地方組,當然比較挫折,但我就趁每天下班,大家都離開的時候,自己在錄音室練過音,先把我的過音練好練會。」丁威說道。
受到震撼教育的丁威,奮發圖強利用下班時間自行練習,經過了半年終於獲得長官認可。再加上,於地方組任職期間,正好也經歷了「南迴搞軌案」、「花蓮五子命案」等重大社會事件,丁威快速地磨練與成長,終於在將近一年後,重回社會組出門採訪新聞。直到二〇〇七年,在友人的介紹下,丁威做出重大的職涯抉擇,選擇到平面媒體蘋果日報,主跑財經新聞。
轉跑財經仍遇挫折 自學與積極拜訪勤補拙
「這是我人生最大的一個轉捩點,因為財經新聞它有一定的進入門檻,你要懂EPS(每股盈餘)、產業知識,這領域跨太大了,但那個時候我幾乎什麼都沒有很懂,就只是覺得有興趣而已,所以其實蠻痛苦的。」從電子媒體轉戰平面媒體,加上採訪領域完全不同,進入需龐大專業知識的財經領域,讓丁威的媒體生涯再度碰上巨大挫折。當時主跑鋼鐵、紡織等傳統產業的他,甚至長達半年不敢翻開工商時報、經濟日報等競爭對手,因為自己天天漏新聞。
不過,樂於接受新事物與挑戰的丁威依舊沒被打倒,自知自己人脈與資訊來源不足,丁威每個月都特別坐車南下,一一拜訪各大產業老闆,建立人脈。「那時候我真的非常努力,因為鋼鐵廠大部分在中南部,我就每個月都去高雄一趟,沒有新聞我也去,就是專程下去跟那些老闆吃飯,然後認識人、了解產業。」一點一滴逐步累積人脈;專業知識方面,丁威也利用空閒時間努力自學,花了一年的時間,才真正熟悉財經領域,上手平面報紙工作。
在蘋果日報兩年多的期間,丁威不僅紮實學習與累積財經新聞經驗,也跑出了興趣。因此,二〇一〇年,丁威決定更專精地投入財經新聞工作,從綜合型報紙蘋果日報,進入專業財經媒體經濟日報服務。雖然,主跑的路線從鋼鐵、紡織,轉變為海、空運,但有了過往三年的經驗,丁威並沒有碰上太多困難,更時常因為航空業開設新航線、購買新飛機,獲得出國採訪機會,而他也在同一時間深入認識更多產業。

接踵而來的挑戰 簡化與判斷力抗硬仗
二〇一三年,有了六年財經新聞採訪經驗的丁威,對於各產業知識當然更加熟悉;不過就在這年他又再次迎來職涯發展的重大轉折。當年,曾任中國鋼鐵公司董事長的張家祝,接任經濟部部長,急需人才處理媒體事務。而丁威於蘋果日報主跑鋼鐵的那段期間,經常南下高雄採訪,勤奮的工作態度和專業表現,時任中鋼董事長的張家祝也看在眼裡,兩人更打下不錯的關係。因此,因緣際會下,丁威受張家祝之邀,進入公部門,擔任經濟部部長室秘書,負責處理媒體應對事務。
「我在經濟部遇到非常多事情,那是我很充實的幾年,像服貿、核四,還有高雄氣爆、日月光排污水,很多都跟經濟部有關,我視它為打仗,我們每天都在打仗啦!」每當政府遇到爭議議題時,如何妥善化解危機、替政策辯護,就是負責媒體應對的丁威最大的挑戰。尤其,當年執政的國民黨,因為審議《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下稱服貿)時,被質疑黑箱強行通過,加上服貿恐衝擊國人生計,引起龐大民意反彈,還因而爆發太陽花學運,這都讓丁威面對極大挑戰。

在服貿議題上,執政黨跌了一大跤,時任經濟部長的張家祝也意識到,年輕人逐漸轉到網路平台,吸取各方資訊。因此,為了加強新媒體平台的政策宣傳與溝通,張家祝決定成立專責團隊,並指派丁威領導新媒體小組,試圖在社群上找回年輕族群的信任。「坦白講我們在服貿跌了一跤,那個時候跟年輕人的溝通能力是比較弱的,尤其是社群比較吃虧,那部長就指派我去建立一個新團隊,要找懂社群的人、懂設計的人、懂文案的。」丁威說道。
接任經濟部新媒體小組組長後,丁威的工作除了以往的媒體應對外,還必須帶領團體一起發想文案與設計圖文,試圖將複雜的公共政策化繁為簡,在新媒體社群上,以輕鬆的方式傳遞給民眾。如二〇一四年,吵得沸沸揚揚第四核能發電廠是否封存爭議,丁威領導的新媒體小組,也曾發布《何博士》系列懶人包圖文,好讓民眾更容易接受各方資訊。

「要讓大家理解就要把很難的政策變簡單,那我們就做懶人包,讓大家易懂政策。尤其,公共政策就是有人認同、有人不認同,加上很多人是很容易被片面資訊誤導,所以更要簡單讓大家願意懂。」為了達到有效的政策溝通,化繁為簡成了新媒體小組的最高方針。此外,丁威更談到,過往跑新聞時,如何判斷民眾關切的議題,以及從何角度切入能吸引讀者,這些經驗也是帶領新媒體小組時,相當受用的。雖然,到經濟部任職,職涯轉變看似巨大,但丁威也巧妙應用過往經驗,讓新工作更加順利。
跨域轉戰產業界 活用過往經驗助工作
在經濟部先後擔任張家祝和杜紫軍,兩位部長的秘書後,二〇一五年,屬於政務職的丁威,跟著部長一同卸任。不過,他並沒有因此失業,反而再次因為跑線時的豐富經驗與勤奮態度,受到過往受訪者的青睞,很快地成功轉換跑道,到生產電線電纜和鋼鐵的傳統產業華新麗華,擔任執行長室專案經理。
任職專案經理期間,丁威主要負責公司的發展策略規劃和專案執行,雖然這與媒體事務幾乎完全無關;但丁威坦言,當年的跑線經驗,卻是讓他快速上手的主要因素。「以前有跑過鋼鐵產業,所以華新麗華很多產品我都有認識,那時候還有直接到工廠採訪過,所以就更理解公司怎麼運作。」除了擔任記者時累積的經驗外,經過經濟部的歷練,丁威也更熟悉公部門和民間企業兩者間的角色關係,因此這也讓他更得心應手地面對本次職涯轉變。
在華新麗華服務一年多後,二〇一六年年中,中華航空空服員發起罷工事件。當時,面對極大危機的華航,相當需要應對媒體和社會輿論的人才。跑過海空運、當過經濟部部長秘書的丁威,也成了最適合的人選。「那個時候有個以前認識的長官打來說,華航要罷工我能不能去幫忙,因為我在經濟部有危機處理經驗,所以我就被找去華航了。」進入華航擔任新聞部副理,重操舊業,處理媒體事務,當然難不倒丁威。不過,一年後,他卻又選擇轉調單位,再度面臨全新挑戰。
二〇一七年,丁威轉任華航數位暨行銷產品經營部零售經營組組長,改賣起飛機上的宅配商品。雖然是投入全新的商品行銷領域,但丁威並沒有遇到瓶頸,因為他再度將過往經驗,結合新工作,「我覺得不會挫折,因為我以前的記者經驗,讓我對航空業有認識,也知道產品怎麼賣,那再加上經濟部經營社群的經驗,懂怎麼推廣、怎麼吸引人,對我都幫助很大。」將記者時期獲得的產業知識,融合經濟部的社群經驗,也讓丁威在商品零售領域寫下職涯新篇章。

攜多元經驗重回媒體 守住內容核心為王道
離開媒體界,闖蕩多年後,二〇一八年,丁威受到老長官的邀請,回到經濟日報服務,並晉升主管職,擔任綜合產業中心主任。集多種經驗於一身的丁威,這回可不只有職位變動,待過公部門和產業界後,他的新聞視野也變得更加宏觀。「因為我待過企業,所以我覺得自己變得比較難被公司騙到,不是單方面被餵資訊,就想法、角度都會比較全方位一點,做新聞的方向也絕對比較全面。」丁威說道。
融合與活用過往經驗,以更全方位的角度,帶領團隊製作新聞,也讓丁威產出更深入、獨特的報導內容。二〇二〇年,丁威更因此再升任經濟日報新聞部副總編輯。不過,正當一切看似平順時,在數位浪潮的席捲下,丁威的職涯又再次出現轉變。
「我的工作內容原本是做報紙,但後來我變成負責整個數位內容,因為公司二〇二一年推了數位訂閱制,我們大概是財經紙媒第一個做訂閱的,那配合公司轉型,長官叫我來弄數位。」或許是過往在經濟部帶領新媒體小組的經驗,受到長官器重,二〇二一年,丁威轉任經濟日報企劃部副總編輯,負責產製數位新聞內容。從付費深度專題,到社群經營,再到圖文、影音編輯,以及網站維護,通通由丁威的團隊包辦。
雖然數位新聞產製方式,與紙本報紙看似大相逕庭;不過這次的職涯轉變,丁威並沒有碰上太多困難,因為他掌握了兩者間不變的核心,那就是提供給讀者的新聞內容。
「核心一直都是內容,不一樣的只是這個內容產出後,要放哪個地方,Podcast、影音,這都是從內容延伸出來的產品,我們還是要圍繞在內容去多方嘗試各種可能性。」堅守內容核心,將即時、龐大的一手資料,整理成有意義的新聞資訊,再設法透過各種數位形式呈現出來,就是丁威帶領經濟日報數位團隊的首要任務。即便需負責的新聞形式,不如以往紙本報紙單純;一天最多甚至還得開上八場會議,但丁威認為有長年的媒體經驗,以及熟悉公部門和產業界運作,這些都為工作大大加分。
二〇二三年二月,丁威的媒體職涯又出現全新變化,受公司調任至同集團的美國世界日報洛杉磯分,擔任執行副總編輯。重拾老本行,回到綜合型報紙媒體,產製中文報紙,提供美國華人閱讀。這回,丁威服務的對象更廣,拓及全美來自世界各國的華人,所處理的新聞種類當然更多元,每天面臨的資訊量也更龐大;但經驗豐富的丁威並不畏懼挑戰,勇敢遠赴美國開啟下一段職涯旅程。
面對數位浪潮,傳統媒體受到嚴重衝擊,未來有志從事新聞工作的學子該如何應對,丁威再次強調優質內容的重要性,「我覺得作為內容的提供者,是沒有所謂的夕陽產業,我們記者的工作就是幫讀者消化、歸納資訊,然後提供出去,我覺得這個需求不會消失,反而你歸納得越好,創造得價值越高。」抽離呈現方式和平台思維,將新聞工作視為單純的內容提供者,媒體的需求就不會消失。因此,丁威也認為,只要秉持用心態度,不斷學習新知,再加上勇敢執行的魄力,即便在巨變的數位時代下,新鮮人還是能闖出美好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