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在武 記者轉任科技投資長、醫院籌建人

【記者黃子珊報導】劉在武曾獲選科技記者聯誼會最佳新人,轉戰科技業後,出任宏達電(HTC)總經理特別助理兼代理發言人,協助HTC從百元股價發展成千元股王,之後歷任華晶科技投資長、台北101董事長特助,現任漢民科技董事長特助、竹銘基金會執行長,協助籌建陽明交大附設醫院。劉在武是輔大大眾傳播系新聞組(新聞傳播系前身)系友,他將跨界發展的卓越成就歸功於新聞專業,認為新聞是「可以帶給個人很高價值的一個平臺」,讓人看得廣又走得深。

趁著年輕去挑戰 不懂經濟更要勇敢闖

劉在武說,一九八七年選擇念輔大大傳系新聞組,是因為覺得當記者很好玩,可以到處跑、認識很多人。大三時就申請去《中國時報》實習,大四時再請系上幫忙推薦到《工商時報》實習,跑經濟線。他笑說,「那時候我對經濟幾乎沒有什麼認識,想趁著年輕、臉皮比較厚,什麼都敢問的時候去那」。

大學畢業後,劉在武進入《中華日報》台北分社,當時恰逢台灣第一次增額國民大會代表修憲,劉在武便跟著三位資深的政治記者一同上陽明山,進行長達兩個多月的採訪;在《中華日報》近兩年的時間裡,採訪政治與科技路線,一九九二年獲頒科技記者聯誼會「最佳年度新人獎」。

後來被挖角到《中國時報》經濟組,開始接觸產業領域的廣大市場,從國內外證券金融、投資,到半導體、科技公司等,劉在武把握跑產業的機會,學習公司的營運,也觀察企業的競爭情況,熟悉金融市場的連接。

深耕經濟與產業新聞期間,劉在武撰寫兩本著作:《第一時間》、《大亨小傳》,前者描寫九二一大地震後,台積電等企業的危機應變,以及振興、重建的執行力;後者描述企業文化的建立。此外,劉在武發現自己對管理很有興趣,於二〇〇二年進修中山大學管理學院EMBA碩士,強化金融管理相關知識。

↑ 劉在武從新聞記者轉戰科技業,擔任投資長與董事長特助等職。

累積人脈創造機會 跨行尋求新刺激

劉在武在新聞與經濟、科技領域,深耕十年,累積了豐厚的知識、人脈和信任。二〇〇一年,宏達電(HTC)布局股票上市,需要對外溝通的窗口,邀請劉在武擔任總經理特別助理、首席投資關係長、兼任代理發言人,負責企業行銷、公共關係,也協助規劃國際金融市場的布局。

「那時候離開報社有點捨不得」,劉在武坦言,「但是我覺得在人生的領域上,我可能需要新的刺激」。

進了宏達電以後,等於跨入一個完全不同的領域。劉在武表示,特助與發言人的角色跟新聞記者有很大的不同,從原先的面對企業,轉變成面對媒體與投資人,擔綱公司唯一對外的發言管道。

此外,劉在武還同時擔任首席投資關係長,不僅要與國際投資人進行二十四小時全天候溝通,還得飛去歐洲、盧森堡、英國、美國等多個國家,參加投資人會議、發行GDR(全球存託憑證)。

曾有很長一段時間,劉在武不是在國外,就是在出國的飛機上,每回出差動輒就是二至三個禮拜,劉在武笑說:「朋友打電話來說約吃飯,我說好啊,但我看一下我在哪,哈哈!」雖然工作很充實,也讓業務能力更上層樓,不過也因為太忙太累,導致身體出了點狀況。

暫別工作休息後,劉在武與好友在二〇〇六年冬天壯遊西藏阿里,一邊放慢腳步,一邊探索人間天堂,回程後將旅行中的感動提筆記下,著書《45%的天堂》。描述在西藏四十七天的旅程,有生死一線的驚心動魄、有熱血冒險的豪情快意,也有只能在西藏這種世外桃源的地方,才能體會到的愜意與寧靜。

↑ 熱愛登山與挑戰的劉在武,於台北101任職時期,還曾爬上尖塔頂層維修。

整裝再出發的劉在武到華晶科擔任投資長兼發言人,負責新興事業評估,成功協助公司投資與開發新事業;也曾任職台北101金融大樓董事長辦公室主任。現職漢民科技董事長特助,與醫療財團法人竹銘基金會執行長,協助陽明交大附設醫院籌建工作,負責興建多達三百床的智慧醫院,促進產業與地方繁榮。

要先看的廣 才能走得深

回顧從新聞轉行到科技業的過程中,劉在武認為,新聞記者首先要認真努力跑成那個領域的專家,才能得到採訪對象的尊重,如此自然可能出現專業領域裡,一些很不錯的機會。

「要先看得廣,之後就能走的深」。劉在武認為,記者最棒的優勢在於採訪時大家都很願意跟你聊一聊,也可以跟很多重要的菁英接觸,藉此向專家學習、吸取他們的專業建議,培養自己宏觀視野的同時,如果在專業方面又能深入鑽研的話,會有更高的加成效果。

就如同二〇〇二年,劉在武成功推動宏達電於台灣股票市場上市,隔年又成功領導宏達電在海外上市,他制定不同階段的策略來吸引投資人,有效提高宏達電市值,其中的關鍵有不少都是當記者時吸收的經驗。

投身科技業,擔任投資長、發言人、董事長特助等職,借助在跑產業線新聞時,對國際趨勢的了解,以及跟得上潮流的思維,讓他得以一次又一次的,化解企業危機,並協助公司行銷、治理,投入新興事業、領導團隊躍進。

劉在武的跨界發展,記者經驗功不可沒,他說,在媒體圈工作只要願意學,就能比別人更容易接觸到很多其他的領域;所以不必害怕沒有資源,只要願意努力、往下扎根,「只要有企圖心的話,就能產生很多人生的機會,那個機會是別人沒有的」,「 try,會有機會的」。

筆力、行銷、企劃 提升競爭力

劉在武認為,在新聞系的訓練中,學習「筆力」,也就是文字和影像的表述能力,非常重要。

「工作這麼多年,我發現會說故事的人不多」,他表示,能把一件事情說得精彩的人很少,只有少數人可以畫龍點睛,把事情描述得非常深刻,「真正的筆力應該是要能感動人的」。也因此,劉在武指出,說好事情、描述深刻的情感觸動,是非常需要學習的專業。

劉在武笑說,「我以前的作文很爛,一開始寫稿的時候,也曾光是導言就撕掉重寫了二十多次」,但是多寫、多練習,多去感受深刻的角度,一定會有所進步,「我作文這麼差的人,都能出書了!寫稿練了五年多後,也能得心應手,所以大家絕對不用擔心做不到。」。

此外,不一定要跑經濟新聞,才有轉換跑道或升職加薪的機會。劉在武認為,重點是放膽追求興趣,在跑線時努力累積實務經驗,更重要的是「如何提供自己的價值」,培養核心競爭力,才是挑戰未知領域最好的叩門磚。

「我覺得務必要提升行銷能力」,劉在武說到,不見得要學銷售或經商才會接觸到行銷,「學習如何行銷自己,對採訪對象行銷、對每一個你接觸的人行銷,也能判斷要如何行銷新聞」,如此一來,更能提升自己在同業中的競爭力。

努力的人一定會被看到

新聞的企劃也是記者必須學習的軟實力,劉在武建議,「生活中有一些新奇有趣的點是可以自己去創造的」,可以預想可能發生的結果,並對比以往例子,結合不同路線的視角也能碰撞出全新的觀點;用細化的方式,讓作品更有深度,也能提供不一樣的視角,吸引觀眾的興趣。

以上的能力不僅能在新聞行業裡,塑造自己嚴謹有邏輯的編寫文稿方式,跨入其他領域,也會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可以脫穎而出。

「努力的人一定會被看到」,劉在武表示,現在的新聞不應該是搶快,更重要的是視角與切入的觀點。縱使現在的新聞生態與環境,或許給記者帶來的榮譽不如以往,但是自我的價值並不會因此被毀滅,「你的採訪對象會知道誰是原創、你的視角不會被取代」。

「新聞記者的影響力很大,你可以發揮你個人的價值。我那個時候是這樣想的,到現在我還是這麼想。」縱使在人人都能上網爆料新聞的時代裡,記者要嶄露頭角並不容易,不過劉在武也說,這個時代對於新進的記者也有很大的好處,就是只要稿子寫得出來,就有曝光的機會。

懷抱工作熱情 堅持道德操守

劉在武指出,面對新聞現況,生命的韌性與強度變得很重要,「你要有幹勁、有勇氣去挑戰一個未知的領域」。他很慶幸自己膽大,從輔大畢業之後,面對不熟的領域,仍然堅持新聞人應有的核心價值。

↑ 劉在武現任竹銘基金會執行長,負責籌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校友捐助的新竹市竹銘醫院。

其一是對新聞工作抱有熱情,實事求是且不會偏離正軌;其二是堅守新聞從業人員應有的道德,不受誘惑。竹銘基金會相中劉在武的正直與眼光,動輒上億的投資都願意交給他運作,就是因為劉在武一直堅持的「新聞人基本操守」。

劉在武指出,輔大新聞教育的訓練提供了很多廣泛的角度,可以學到攝影、政治,甚至可以多修習經濟、行銷、廣告相關的課程;學校跟業界的關係也提供學生非常好的機會,可以申請實習,累積實務經驗,也培養對新聞的敏感度。

另外,劉在武也說到,記者不見得要寫新聞,可以做專欄、社論,給讀者一些指引,也是一個值得去追求的方向。此外,劉在武仍然對未來的新聞業抱有期待,他說:「我覺得這個行業是可以帶給個人很高價值的一個平臺,新聞仍是學弟妹值得追求的領域。」


地址:(242062)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電話:(02)2905-2399

電郵:d12@mail.fju.edu.tw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