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哲斌跨越紙媒和網路 堅持記者初衷

【記者蔡昀彤報導】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一篇名為「乘著噴射機,我離開《中國時報》」的文章,在中時部落格引發熱議,一天內就吸引超過十萬人次點閱。當時在中國時報調查採訪室服務的黃哲斌,看不慣業配新聞侵蝕新聞專業,選擇離開待了十六年的中國時報;並在中國時報自家部落格平台,揭露業配問題。黃哲斌更發起反置入性行銷連署,成功讓立法院修改《預算法》,禁止政府部門透過新聞進行置入性行銷。現今,黃哲斌雖已離開新聞機構,但他仍為天下雜誌撰寫媒體數位轉型專欄,持續關注新聞專業發展。

醫事家庭期望重 藉多元興趣另尋方向

黃哲斌成長於醫事家庭,父親為診所醫生,母親則經營藥房。身為家中長子的黃哲斌,被父母寄予厚望,期待他能繼承父業。從國中開始黃哲斌就被送進學業要求嚴格的私立學校,面對課業壓力,黃哲斌卻沒有積極投入學業,他反而藉由課外書籍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從小家裡對我很好的一點是容許我讀雜書,尤其功課不好,不想唸課本,所以我都會唸很多雜書。像我有看過新聞記者的書,譬如說梁啟超的書,我就覺得很有興趣。」黃哲斌說道。

從課外書找到對文學、歷史,以及新聞媒體的興趣,黃哲斌更在國中時自辦班報,將班上的大小事,用詼諧、諷刺的語法,寫成新聞報導,「那有點像那個時代的臉書,我在臉書上寫了幾篇好玩的文章,同學都會來給我按讚,但這也讓我可以感受到文字的影響力。」黃哲斌認為當初的班報只是青春期的反叛,抒發課業壓力;但也因為班報備受好評,才讓黃哲斌發覺自己對寫作的熱愛。

「一直到高中我都很喜歡創作,慢慢的自己也很清楚我的強項是寫作,所以我覺得新聞工作是對於創作有興趣的人,可以回饋社會或造福人群的一個管道。」考大學之際,黃哲斌清楚知道自己的強項不在理科,他便用這席話成功說服父母讓他就讀新聞傳播科系。但由於高中沒有留心於課業,加上填志願時只填新聞系,因此黃哲斌重考了兩年才順利考進當時的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新聞組。

想像與現實落差 戲劇及電影開展多彩人生

進入輔大大傳系新聞組後,大一、大二期間,新聞採訪與寫作、社會學等課程,都讓黃哲斌更加認識新聞記者這個行業。不過,深入認識新聞專業後,黃哲斌卻發現新聞與他的想像不全然相同,「當時我就覺得新聞寫作會有框架,但其實我內心是比較貪玩的,我的興趣有一部分是比較創造的,那可是做新聞記者在這方面的空間比較小。」認知到新聞工作的限制後,黃哲斌選擇開始嘗試不同領域的經驗,讓他追求自由的心靈不被框住。

從高中就熱愛電影、戲劇的黃哲斌,便從戲劇下手,大三時加入「蘭陵劇坊」擔任演員,並藉由戲劇解決自己長久以來的問題,「其實我從以前就是比較不敢跟人家溝通的,尤其是跟陌生人。那我覺得戲劇一方面是興趣,一方面是自我探索,除了人際溝通外,也更能夠了解自己。」黃哲斌說道。

藉由每週兩個晚上的劇團訓練,黃哲斌學會表達、展演,也逐漸把自己的內心世界打開,越來越敢與陌生人溝通。黃哲斌也認為,能讓他得心應手地應付新聞記者這個每天都必須和陌生人互動的行業,要感謝當年蘭陵劇坊的經驗。

大三時,黃哲斌(左二)進入蘭陵劇坊擔任演員,藉戲劇突破自己不敢與陌生人溝通的性格。

升大四的暑假,黃哲斌應徵到當時盛行的包廂式電影院──「太陽系MTV」,擔任企劃人員,策劃店內主題影展。這份工作對於對電影如數家珍的黃哲斌來說,當然不是難題;受到肯定的他,更在暑假結束後留下來擔任正職的企劃專員。大四下學期,太陽系老闆吳文中為擴大太陽系影響力,想創辦電影雜誌。就讀大傳系,同時正在做店內實體影展策劃的黃哲斌,便被老闆賦予創刊企劃的任務。

黃哲斌坦言當時他沒有太多實務經驗,但他憑著在學校最喜歡的「雜誌編輯學」所學,編寫出一份讓老闆相當滿意的企劃書,「那時候系上我特別喜歡雜誌編輯的課,其實對我蠻有用的,我大概會知道怎麼樣去設定自己的受眾,怎麼樣去瞄準,然後怎麼樣去做內容的企劃等等。」一九八九年十一月,這本全新的《影響電影雜誌》正式問世,可惜的是完成創刊企劃的黃哲斌,因畢業入伍當兵,沒能親自見證雜誌的誕生。

新聞工作非首選 考研究所卻轉進報社

退伍後,從輔大大傳系新聞組畢業的黃哲斌,未直接從事新聞相關工作,他到了廣告公司擔任企劃、文案專員。隨後,更在二十八歲時,回到影響電影雜誌擔任總編輯。不過,由於當時MTV產業正逐漸沒落,黃哲斌在擔任一年的總編輯後,便離開了電影產業。對於未來沒有明確方向的黃哲斌,選擇報考研究所,想重回校園並思考下一步。

準備研究所期間,黃哲斌正好看到中國時報在招考地方記者,因此他決定把這次機會當成研究所的模擬考。但意外的是,這場報社招考卻變成黃哲斌的人生轉捩點,「那時候一千五百個人報考,只錄取二十個,我考第二名。我就想說老天爺好像在跟我開玩笑,因為我很想唸研究所,結果沒有一間考上,反而考中國時報那種無心插柳的考得很好。」出乎意料的好成績,也讓黃哲斌願意重拾對新聞的熱忱,決定先進入業界累積實務經驗。

以第二名身份考入中國時報的黃哲斌,在當時其實可以選擇留在臺北擔任地方記者。不過,從小在臺北長大的他,卻想體驗外地生活,因此主動請求到臺南跑了一年的地方新聞。回到臺北後,黃哲斌轉入社會組,擔任三年的記者,這段期間曾經歷過白曉燕命案等重大事件,也讓黃哲斌快速成長。不過,此時黃哲斌又有感於三年來,自己的工作模式及寫作結構開始被定型,因此主動請調到編輯台,盼能學習新技能。

原先僅將報社招考視為研究所的模擬考試,但意外的好成績卻開啟黃哲斌的新聞之路。圖中的黃哲斌任職於中國時報,正前往釣魚臺出差採訪。

「到編輯台像是學習,另一方面是休息,不像以前跑社會新聞,常常半夜會被電話吵醒。那因為編輯白天沒事,所以我又可以嘗試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在編輯台時,黃哲斌也藉彈性的工作性質,於一九九〇年代末期,網路尚未普及時,就自行利用時間上網查詢新知。然而,隨著網路世代的來臨,二〇〇〇年,中國時報為了擴大中時電子報編制,相當早就接觸網路的黃哲斌便被延攬加入電子報團隊,先後擔任中時電子報主編、副總編輯。

數位時代促環境變革 辭職對抗業配問題

在中時電子報八年期間,黃哲斌與團隊也隨數位時代演進,嘗試許多創新事務。二〇〇五年,中時電子報將部落格概念帶入新聞產業,創立中時部落格,邀請各領域專家撰寫文章,也讓讀者能有公開創作及討論的空間。此外,中時電子報更舉辦「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最多曾吸引超過一萬名部落客參與角逐,成為當時網路圈的年度盛事。

但隨著數位媒體快速發展,許多廣告的投放方式也有了新的變化,黃哲斌說:「當時很多廣告都跑到 Yahoo 那些平台方,大概佔數位廣告的七成,但那時候新聞網站頂多分個兩成左右吧。」廣告收益的轉變,加上數位時代下報紙銷量下滑,都讓中國時報遭受不小衝擊。在這樣的情況下,也催生出嚴重的置入性行銷問題,甚至不斷靠著裁員精簡人力。面臨大規模裁員及置入性行銷問題,黃哲斌最後選擇回到中國時報,進入調查採訪室,盼能找回當記者的初衷。

回到報社擔任調查記者期間,黃哲斌也與團隊同仁共同完成「我的小革命」、「民國99,臺灣久久」等系列專題。其中,我的小革命以採訪堅持自身理想,並用創新思維實踐理想的社會行動者故事為主軸。過程中,黃哲斌曾採訪為偏鄉弱勢年長者送餐的黃毅綸;自行研發釀酒,並將釀酒配方以「開放原始碼」精神公開的溫立國;以及斜槓生態保育志工的牙醫師李偉文等人。這些故事都讓近八年沒有採訪經驗的黃哲斌,重新體會到採訪的樂趣。不過,由於當時報社精簡人力,黃哲斌等調查採訪室的資深記者,必須身兼核稿工作。在核稿的過程中,卻也讓黃哲斌再次感受到置入性行銷的問題。

黃哲斌說,早期在電子報時,業配新聞至少還會標明為廣告;但回到報社後,業配新聞與一般新聞的界線逐漸模糊,讀者也難以辨識新聞與廣告的差別。「那時候每個禮拜有兩次要幫忙核稿,看到那些業配新聞,我是無能為力的,後來我就覺得一定要有人把這些事情講出來。」無力改變產業現況的黃哲斌,在二〇一〇年十二月,毅然決然地辭職,離開中國時報,並於網路發表「乘著噴射機,我離開《中國時報》」一文,將置入性行銷問題公諸於世。

「我覺得離職跳出來揭露,不是我勇敢不勇敢的問題,而是這件事在我所受的新聞教育裡面,就是不應該的。新聞應該是新聞,廣告應該是廣告,所以可以說是輔大害我的!」黃哲斌笑說。離開中國時報後,黃哲斌每天都在部落格發表文章批評置入性行銷,並發動網路連署,反對置入性行銷。同時,黃哲斌也串連傳播學界,到各地演講,試圖讓社會意識到媒體環境必須改變。

激發社會的討論熱度後,黃哲斌更主動帶著連署書,會見當時國、民兩黨的主席馬英九及蔡英文,並成功讓兩位黨主席都簽下連署書。不久後,二〇一一年一月,立法院便三讀通過,修改《預算法》,限制政府機關不得以購買新聞、影響新聞自由的方式,進行置入性行銷。

離開中國時報後,黃哲斌不僅發動連署抵制置入性行銷;他也心繫媒體產業,擔任專欄作家,撰寫媒體數位轉型文章。

離職仍心繫媒體產業變化 多元發展成優勢

二〇一〇年至今,黃哲斌從中國時報離職已超過十年,回想當年的離開,黃哲斌直言完全不後悔。而且,現在的他仍心繫媒體產業,以專欄作家的身份,在天下雜誌撰寫媒體數位轉型相關專欄。文章中,黃哲斌除了引用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衛報等國外傳統媒體的數位轉型案例,探討轉型困境;更以The Athletic、Blendle等原生新媒體的創新作為,給予媒體數位轉型實質建議。同時,黃哲斌也在專欄中點出數位時代下,新聞記者所面臨的角色轉變,以及公民都需認識的數位時代關鍵名詞與媒體現象。

二〇一七、二〇一八年,黃哲斌的專欄,先後贏得金鼎獎雜誌專欄類獎,及有「亞洲普立兹獎」之稱的亞洲出版協會卓越評論獎。二〇一九年,黃哲斌更將專欄文章改寫、擴充成冊,出版《新聞不死,只是很喘:媒體數位轉型的中年危機》一書。

「現在我等於算是場邊的啦啦隊,不管我做一個公民,或者作為曾經的同業,也希望這個產業變好。或者說,我身為一個父親,也希望小孩長大所面對的媒體環境是比較健康的。」黃哲斌說道。

面對現今數位媒體、社群盛行的產業環境,黃哲斌也用自身經驗鼓勵有志從事新聞工作的學子,「只要是你覺得有興趣,對你來講是有趣的事情,我會鼓勵多去嘗試。」黃哲斌認為,社群的盛行不全然對媒體環境是負面影響,平台的多元也降低成為媒體的門檻。保持多元興趣及不為自己設限的心靈,多方嘗試各種事物,找到最熱愛的領域,再進一步鑽研與深耕,新鮮人也能在這個快速、資訊爆炸的時代,開創自己的一片天。


地址:(242062)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電話:(02)2905-2399

電郵:d12@mail.fju.edu.tw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