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怡瑜 從報導故鄉新聞到推展老人福利

【記者林襄琦報導二〇〇七年,十七位平均八十一歲的阿公阿嬤,跨上機車,挑戰自我追夢去;他們以十三天的時間完成環島旅程,這就是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所舉辦的「不老騎士」。 當時擔任報社記者的阮怡瑜在弘道邀請下,拿起她的筆,為這些長輩撰寫追夢時刻以及人生故事,出版《不老騎士:那些歲月帶不走的夢想與勇氣》一書。阮怡瑜發現,投入公益讓她很開心,於是在二〇一二年離開工作十二年的報社,轉入弘道基金會推展老人福利。

以新聞系做第一目標 毫不猶豫

出生於彰化的阮怡瑜,從國小至高中皆就讀彰化本地學校。直至大學時選擇離鄉背井,一人來到台北就讀天主教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

談及選擇新聞系的原因,阮怡瑜表示過去喜愛觀看職業籃球賽,在閱讀《大成報》的過程中,萌生成為一名體育記者想法。她說:「當時與爸爸媽媽溝通後,他們認為有清楚的目標是很好的,所以也很支持我。」因此高中三年級下學期選填大學志願時,阮怡瑜便沒有任何猶豫的選擇輔仁大學新聞系作為第一志願。

阮怡瑜道:「當一開始設定好,記者是自己的人生方向後,會慢慢的去了解這個職業。」所以入學後沒多久她就發現,新聞世界比想像中寬廣且多元,於是便不再設限於只成為體育記者。但阮怡瑜仍表示,籃球是她開啟記者之路的一把鑰匙。

倫理課建立良好心態 實習媒體提供實務操演

阮怡瑜大學時期個人照。 照片提供/阮怡瑜

進入新聞系後有許多課程,其中對阮怡瑜影響最深的課程有三。首先是由習賢德老師教導的「專業倫理 — 傳播倫理」,阮怡瑜說:「習老師的專業倫理課,建立了我身為新聞人該有的態度。」習賢德在課堂上曾提過,報導中若是遇到各種利害衝突或矛盾時,新聞記者仍要用客觀中立的態度以及思維面對,這使她在後來的記者工作中即使遇到猶豫、困難,仍能夠回歸初心、守住新聞倫理,「在專業倫理這堂課,為我自己的心理素質方面打下一個蠻好的基礎。」

除了專業倫理課外,阮怡瑜也認為,大三一整年系上所開設的實習媒體 — — 《新莊報導》和《生命力新聞》,對於立定志向想成為一名記者的她來說十分重要,因為透過實習媒體,才能夠真正的接觸實務工作。

阮怡瑜也認為由陳順孝老師指導的《生命力新聞》,提供她許多養份,她說:「《生命力新聞》讓我在想像和現實中有一些實踐的機會,所以我覺得生命力的課程對我往後實務工作算是幫助最大。」

跑《生命力新聞》時,阮怡瑜曾與同學共同合製遊民專題,在製作過程中她與同學跟著警察一起送一名遊民進入遊民收容所,並且實際走訪遊民們所待之處,透過深度了解,描繪整體遊民現象,也談論到遊民收容、醫療以及身份遭到冒用等問題。

此經驗也使她學習到製作專題的過程,以及如何進行深度訪談。更重要的是,藉由專題的採訪,阮怡瑜看見了社會上較為弱勢以及黑暗的一面,這也讓她更加貼近記者工作第一線,「這個遊民專題,對於我自己在建立一些基本記者能力上,是蠻有幫助的。」

阮怡瑜(前排右二)大學時的家聚照。 照片提供/阮怡瑜

十二年駐地記者生涯 前輩樹立典範

二〇〇〇年畢業後,阮怡瑜通過《自由時報》的全國性大招考,成為彰化地區駐地記者。她表示回到彰化的原因除了是家鄉外,更重要的是,在採訪工作上內容較不受限,只要是自己負責範圍內,各種新聞題材都能報導並與在地不同的人有所接觸。

阮怡瑜說,報社工作能夠深入的探索、挖掘社會議題。像是報導正面的公益題材,如學生剪去一頭長髮捐贈給癌症病患,或是經濟題材,如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時,對彰化在地織襪產業帶來的衝擊等。另外,她強調在報紙上有較完整的陳述空間,「報紙有時間讓我們去對一些議題做深入的探索跟多一點的了解。」

阮怡瑜表示,一般駐地記者即使是有競爭關係的同業,仍會互相協助,而她也因此遇見媒體生涯中的恩師 — — 《中國時報》記者楊姐。兩人因負責區域相同,因此即使不同報社,楊姐仍會協助剛成為記者的阮怡瑜熟悉地方。阮怡瑜說,楊姐雖然與地方上的消息來源都十分熟捻,但她不會因此在報導上失去媒體應有的客觀立場,也不會在寫新聞時有所隱瞞或偏頗,當消息來源試圖影響她的報導內容時,楊姐也會義正嚴詞地回絕。因此,阮怡瑜認為楊姐不僅是她工作上的典範,也教予她實務面上的技能。

阮怡瑜記者時期訪大甲媽祖遶境。 照片提供/阮怡瑜

認識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 為其撰寫專刊書籍

阮怡瑜在記者時期,曾有一位朋友從學校公關轉入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工作,在與朋友聊天的過程中,她發現弘道的不同之處 — — 過去提到老人都以「老殘窮」為主,但在老人結構中需要關注的並不只有這群人,仍然有健康老人的議題需要注意,弘道基金會關注的就是健康老人預防照護問題。弘道因此在阮怡瑜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覺得這個單位和其他單位不太一樣」。

弘道在二〇一〇年推動「圓夢列車」計畫,阮怡瑜應邀撰寫圓夢專刊,她表示訪問老人的圓夢故事,像是帶著長輩重回軍中的「不老戰士」,或是讓長輩穿著婚紗的「不老婚紗」,和記者採訪工作給她的感受是十分不同的,阮怡瑜說:「我發現我在採訪這些老人家的故事時,是很開心、很快樂的。」

二〇〇七年弘道基金會舉辦「不老騎士」活動,希望以平均年齡八十一歲的十七位長輩騎著機車環島一事,讓社會大眾看見無論任何年齡,都有追夢的权利和能力,弘道也希望透過這個活動提升社會大眾對於高齡長者的正面觀點。這群老人家環島路途中的各種美麗風景,包括行車、彼此之間的互動,也被攝影機記錄下來,這一幀又一幀的畫面則在二〇一二年時,藉由《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台日記》這部紀錄片呈現在社會大眾面前。同年阮怡瑜所著的《不老騎士:那些歲月帶不走的夢想與勇氣》也配合著紀錄片一同出版,這本書除了紀錄當年活動外,也紀錄了長輩們的人生經歷。

《不老騎士》一書,從訪問老人家到書寫完成大約耗時五個月。阮怡瑜表示,產出過程中最困難的地方是:參加不老騎士活動的長者在年輕時,大部分都參與過大大小小的戰爭,但因老人家無法提供切確完整資訊,或者在記憶上有所錯亂,所以要花不少時間做歷史上的核實工作。

投入公益團體 譜出職涯新樂章

二〇一二年媒體環境逐漸轉變,爆料文化、即時新聞隨之興起,阮怡瑜因此起心動念考慮離開報業。在同年,阮怡瑜協助彰化縣議員張雪如,帶著一群高中生到柬埔寨做海外志工。她說:「在這過程中,我發現投入公益這件事情,讓我很開心。」因此,在一邊是從事媒體業力不從心的空虛感,一邊是從事公益的滿足感之下,阮怡瑜決定離開自由時報,並加入弘道基金會。

阮怡瑜表示,過去當駐地記者時是單打獨鬥的,但進入基金會後,很多事情都要和他人溝通、協調。由於角色上的轉換,使阮怡瑜在初期有些適應不良,不過那時前弘道執行長林依瑩曾和她說:「妳幹嘛管別人怎麼想?妳當妳自己就好了。」也正因這席話,使阮怡瑜決定先安下心做好自己,融入弘道這個團體。

阮怡瑜身穿弘道衣服的個人照。 照片提供/阮怡瑜

進入弘道後,阮怡瑜的工作內容多與媒體相關,她也說:「在媒體工作的經驗,我覺得在弘道應該算是發揮得淋漓盡致。」阮怡瑜約有一年專責於媒體發布上,接著是擔任公共事務組組長。在二〇二一年時,阮怡瑜卸下組長一職,專責「不老騎士」媒體露出以及環島期間的Facebook粉絲專業經營,以及「銀響力新聞獎」。

銀響力新聞獎創辦的初衷是想翻轉媒體在報導老人時經常會出現的負面概念或字眼,阮怡瑜說,若要打造一個老人友善環境,媒體的力量是最大的,所以在報導時,應該要避免使用負面字眼或批評,並且在報導內容中能夠提出社會議題背後脈絡以及解決辦法。

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有許多老年人都被描繪為防疫破口,但弘道所接觸到的長輩,處境皆十分艱辛,他們不知如何面對疫情所帶來的轉變,也不懂該從何汲取防疫資訊、更不會使用3C產品,有些甚至關在家裡不敢出門,這些都是被大眾忽略的面向。而今年獲得銀響力新聞年度即時新聞獎優選的〈武肺衝擊 中央未下令,地方政府卻要求停辦社區長照,老人家孤單路上趴趴走〉,則打破一般媒體報導老人的框架,以疫情對高齡族群帶來的影響與改變為出發點,採訪民間、政府等不同立場人士看法,呈現多元觀點,並且提出可能的應變措施。

近年來阮怡瑜除了負責「不老騎士」、「銀響力新聞獎」外,當基金會的新聞發布部分缺少人手時,阮怡瑜也會扮演輔助角色協助完成。除此之外,她也帶領基金會的夥伴經營Facebook和Instagram等網路媒體,透過記者工作累積的經驗,敏銳預判各種媒體或網路聲量,並提醒同事們應該要注意哪些事情。另外,阮怡瑜也經常告訴夥伴,在經營Facebook和Instagram時需要做換位思考,並且以同理的角度出發,如此一來所發佈的內容才會引起讀者、閱聽眾的共鳴。

大學奠定基礎 未來工作選你所愛

對於過去在新聞系所受的教育,阮怡瑜說:「我覺得大學就是為我奠定了一個蠻好的實務基礎。」因此她認為大學所學就像是一個小背包,畢業後則背著背包開始闖蕩,透過記者工作逐漸搜集各種工具並擴大背包,並將累積的各種能力以及工具,運用在弘道老人基金會的工作上。

除此之外,阮怡瑜表示當時新聞系的訓練在實務面幫助許多,為她建立良好、正確的基本態度與觀念。另外,對阮怡瑜來說,大學是求學最後一個階段,也是最美好的階段,因此她說:「回想起大學生活,你會覺得心裡有一個很溫暖的地方在。」

最後經過這些年累積的工作經驗,阮怡瑜說:「當你的工作能和興趣志向結合的時候,才能夠在工作中找到發揮自己價值的地方」,因此她也勉勵新聞系的學弟妹,工作不僅為了賺錢,更是要從中找到興趣以及志向所在,並找到能夠發揮自我價值的舞台空間。


地址:(242062)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電話:(02)2905-2399

電郵:d12@mail.fju.edu.tw

%d 位部落客按了讚: